又是一年七夕日,你是否还是单身狗?在当代年轻人的眼中,七夕节是纯纯粹粹的情人节,逛街、吃饭、送花、看电影成了大多数情侣的必走流程。
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,七夕节被普遍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,代表着忠贞不渝的爱情。其实,除了民间的神话故事,七夕节还有许多的文化内涵,不被人们熟知。
七夕节与情人节的区别:
七夕节在历史上,有很多个名字,例如乞巧节、七巧节、七姐诞、少女节、女儿节,从名字的字面意思上去理解,我们不难发现,这个节日多跟女性有关,而并非当代年轻人所理解的情人节。
从本质上讲,中国的七夕节跟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区别。在西方国家,情人节代表的是爱情、是浪漫,是恋人或者夫妻互相传达爱意的一个节日。而在中国,七夕节代表的是巧慧、是女德,是单身女性和未婚女性的一个节日。
在中国古代,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未婚女性是不允许和男性有暧昧之情的,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,只有经过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成婚之后在可以正式和男性(丈夫)交往。而且,所谓的爱情,是不能放到台面上讲的。
所以,七夕节在古代人的眼中,就是未婚女子们的节日,成婚的夫妻是不过七夕节的。在七夕节这天,未婚的少女们展示刺绣、针线等绝活,主要的节日内涵就是乞巧、乞慧。
七夕节的美丽传说
七夕节在民间流传,一直都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,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。相传天上的织女下凡游戏,和放牛的牛郎结为夫妇,几年的时间生下一儿一女。
但天条是不允许神仙私自恋爱的,尤其是和仙女和凡人,更加不被允许。于是王母娘娘就派兵将织女抓回天庭。
牛郎得知织女被抓,连忙带着孩子去追,眼看要追上了,王母便在牛郎和织女之间,划了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,从此,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。
后来,王母被二人的真情所感动,决定每年的七月七,给他们一次见面机会,让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。
相传,每年七夕之后,喜鹊的头顶都是秃的,都是被牛郎和织女给踩的。
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,在民间广为流传,每逢七夕节之夜,人们总会抬头观望,寻找牛郎和织女的身影。一条白茫茫的银河,贯穿夜空南北,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个亮星,分别是织女星和牛郎星。
在这个美丽的夜晚,女性们总会朝天祭拜,乞求女神能赐予她智慧的心灵,能赐予她灵巧的双手,同时祈祷自己能有一段美满的姻缘。
七夕节的历史沿革
在汉代以前,七月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喜庆的月份,民间普遍认为7月是鬼月,每年七月初一,阎王就会放出大鬼、小鬼。而且,七月也正是牛郎织女分别之月,两人的爱情被外力所破坏,所以在这个月,是民间婚嫁的禁忌时间。
在西汉中期,七夕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七月初七由原来的禁忌恶日,转变为良宵吉日。
六朝时期,七夕节的节俗内涵逐渐丰富圆满,慢慢的有了乞巧之意。
唐朝时期,唐太宗每逢七夕便在宫中摆下夜席,宫女们纷纷向天乞巧、乞慧,时间一长,乞巧习俗在民间也就流传开来。
宋元时期,七夕节已经相当隆重了,许多商贩都开始在街上售卖乞巧物件。《醉翁谈录》记载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由此可见,宋朝的乞巧市场,是非常热闹的。
明清时期的七夕节,延续了宋元的辉煌,发展成了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。每逢七夕,女性们就会陈烛于庭、礼拜双星、乞巧乞慧。
七夕节发展至近代,随着商家的营销手段逐渐开始变味,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。为刺激消费,商家们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,每年变着花样的引导年轻人进行消费。逐渐的,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世人所忽略遗忘,这个极富东方情调的传统节日,变得商业味十足。
七夕节的民间习俗
1、穿针乞巧
穿针乞巧是最高的乞巧方式,在过去,每个女性都要学会针线活,而穿针就是做针线活的第一步,能不能把针穿好,就印证着针线活的好坏。
2、喜蛛应巧
在七夕节当天,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当中,第二天打开盒子,查看蜘蛛的织网情况,织网多的就代表巧多,织网少的就代表巧少。
3、投针验巧
在七夕节中午,将一绣花针放进盛水的碗中,由于水的表面张力,会使针浮在水面,借着太阳观其针影,如影子似花鸟鱼兽、似鞋剪水茄者为得巧,如影子似锤似轴、似线似锥者为拙巧。
4、种生求子
在七夕前几天,将豆子、小麦浸泡于碗中,当长出芽之后,用红色、蓝色细绳把它扎成一束,称之为种生,或者是泡巧,豆芽也被称之为巧芽。
5、为牛庆生
根据牛郎织女传说,牛郎的牛为了帮助牛郎追织女,把皮都剥了下来,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这种精神,便有了给牛庆生的习俗。每逢七夕,孩子们都会采一些野花野草,挂在牛角之上。
6、晒书晒衣
七夕前后,是天气最热的一段时间,所以各家各户都会把家里的衣服和书拿出来晒晒,慢慢的就形成了晒书晒衣的习俗。
7、供奉磨喝乐
磨喝乐就是小泥偶,儿童的玩具,泥偶以荷叶为衣。在七夕节,大人们做或者买磨喝乐给小孩子们玩。
8、拜织女
拜织女是女性们的联合活动,少则四五人,多则十来人,在月光下摆上桌子,放上茶酒水果等祭品,祭拜织女。
9、拜魁星
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,想要考取功名的读书人,都会在这一天祭拜魁星,寓意一举夺魁。
10、洗发染甲
女性们采树木浆液兑河水来洗头发,采花草汁液染指甲,传说可以让女性变得更美丽,从而找到如意郎君。
七夕节应节美食
七夕节除了各类民间习俗之外,饮食方面也很有讲究,而且,中国的各个地区的应节食品也都略有不同。
比如浙江地区是吃巧果,用面粉制成各种形状然后用油煎炸,配上莲蓬、白藕、红菱一起吃。
有的地方是吃饺子,七夕当天,七个关系好的女生一起包饺子,铜钱、红枣、针分别包在三个饺子里,吃到铜钱的代表有福,吃到针的代表手巧,吃到红枣的代表早婚。
还有的地方是吃巧芽面,豆芽必须是在七天前生的,到七夕节正好长大,以豆芽汤为卤,吃手擀面。
南京地区的人都是吃江米条,糯米面加豆粉在锅里焖蒸,熟了之后用棒子捶打、造型,然后晒干煎炸,蘸着松花、芝麻吃。
有的地方还会吃鸡肉,牛郎织女每年在鹊桥相聚一晚,相传若无公鸡报晓,他们将永不分离。
因为七夕节涉及到祭拜,所以瓜果五子也是人们的必备食品,五子指的是桂圆、红枣、花生、瓜子和榛子。
七夕节的文化传承
在中国的历史上,七夕节是唯一的一个女性节日,也是最受单身女性欢迎的一个节日。因为古代的封建思想,啥事都是男人去干,女性连基本的走亲访友都不被允许,只有七夕节这一天,她们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出门玩耍。
从古至今,七夕节的所有的民间习俗和饮食,无一不透漏着古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,借助神话故事,表达着未婚女子对美好姻缘的向往。
乞巧是妇女们心灵手巧的写照,在古代,妇女们长期被压抑在专制之下,只能通过乞巧的这种变异形式,来提高自身价值。七夕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,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内核。
七夕节发展至今,乞巧事项已经是名存实亡,新时代的女性地位逐渐升高,飞针走线也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。
新时代的七夕节,逐渐发展成了情人节,只要谈恋爱或者已婚人士,都要参与过节,甚至是相亲都要选择七夕这一天。商家们也是抓住了这一点,在七夕前后推出各种优惠活动,来刺激年轻人消费。
实际上,七夕节发展成情人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丧失,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。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一定要避免低俗和过度的商业化,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七夕节的文化内涵,千万不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而迷失本性。
2006年5月20日,七夕节列入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七夕节赋予我们的是丰富的文化遗存,勤奋朴实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,神圣而又含蓄的爱情观念。七夕节发展至今,除了牛郎织女相会之外,其余文化意义几乎全部失缺,这个问题,也是我们当代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:yztougao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